校企合作引领工程机械人才培养新风尚
本篇文章991字,读完约2分钟
最近,工程机械领域“高薪工作,无人应聘”的尴尬现象经常出现在各大报纸上。所谓“没有人申请”,就是没有人愿意申请,但是没有人有资格担任这个职位。企业提供的高薪工作大多对技能和经验有严格的要求,而符合要求的高科技人才面临着巨大的缺口。可以说,高科技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困扰许多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人力资源的短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进步。
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各大工程机械企业纷纷瞄准高校,寻求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为企业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而且可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对企业人才短缺的担忧。为什么不可以?
基础设施建设放缓,楼市持续低迷……2012年注定是工程机械企业艰难的一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低估了发展风险。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很多工程机械企业头疼的问题,企业的竞争销售已经白热化。然而,这种激烈的热度并不仅仅在这个时候的市场上。此时,工程机械企业正在悄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才之战,平静的校园成了这场战争的主战场。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表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仍处于主要战略机遇期。要继续努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强节能环保和智能技术研究,发展高端装备。”工程机械企业对人才的追求从来没有放松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成本的不断加强,加大投入、获取高端人才更加迫切。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练好内功,增加人才储备,已经成为工程机械企业的共识。
相关数据显示,工程机械行业的人才缺口依然巨大。2012年春,三一重工采用线上招聘的形式,在其官网等求职网站上发布了299个与研发和管理相关的岗位信息,需要近1500人。2012年初,山东龚琳在公司网站上发布招聘公告,招聘高校技术服务人员、维修技师、培训师等技术人员18人,所需人员100余人。自2012年2月以来,中联重科已在长沙、武汉、深圳、沈阳、Xi和上海举办了大型招聘会。这些工作涉及技术、管理、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许多领域。
业内专家认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校的企业文化,增加对企业的认可,这种模式也可以有效减少“流动性强的应届毕业生”带来的损失。同时,降低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是学校和企业的责任。争取校企合作的企业会名利双收。
标题:校企合作引领工程机械人才培养新风尚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7053.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