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知识】汽车“防滑把持体系”浅释
本篇文章1929字,读完约5分钟
汽车的 “防滑控制系统”简要解释了abs、awd、eci、ohc等现代汽车的许多英文缩写名称,但却是最熟悉的一个。 也许这三个字母连在一起是为了方便记忆,但对于现在的汽车来说,abs已经成为安全性能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 abs的全称是autilockbrakingsystem,中文翻译是防抱死制动系统。 这是80年代末出现并应用的新技术,但发展很快,现在已经成为很多车的必备。 据统计,当汽车突然刹车时,90%以上的驾驶员倾向于将制动踏板猛踩到底。此时的汽车非常容易出现纯侧滑和侧滑,也就是俗称的“甩尾”,这是一种很容易造成车祸的现象。 汽车侧滑的原因很多,如行驶速度、地面状况、轮胎结构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汽车紧急制动时,车轮和轮胎与地面的滚动摩擦会突然变成滑动摩擦,轮胎的抓地力几乎丧失。这时,驾驶员扭动方向盘将无济于事。 针对这种侧滑现象的根本原因,汽车专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为车辆开发了abs等一套防滑制动装置,并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行车防滑装置asr。 汽车上的Abs和asr属于同一性质的装置,统称为“防滑控制系统”,二者的共性是“防滑” 有些车标有“tcs”,其实和asr一样。 既然是防滑,那么abs和asr的设计基础必然涉及到一个叫“滑移率”的东西 众所周知,汽车的速度是由车轮的速度决定的。轮子转得快,车跑得快,轮子转得慢,车跑得慢,好像轮子的速度和车的速度相等。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轮胎变形、打滑等因素,车轮转速与车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车速的比值就是滑移率。 实验表明,只有将滑移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轮胎的附着力最大,汽车最安全。 所以abs和asr的主要作用是将滑移率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 汽车上的abs在制动过程中,车轮的滑移率通常控制在10%-20%之间,而asr在行驶过程中,车轮的滑移率通常控制在5%-15%之间。 控制滑移率是abs和asr的共同目标,但两者存在显著差异。abs可以控制所有车轮,而asr只控制驱动轮。Abs只是控制制动的单回路系统,而asr量表是控制制动和控制发动机输出的多回路系统。 目前,在abs的控制过程中,轮速传感器反馈的信号经过电子控制器(ecu)处理后发送指令给电磁调节器来调节各个车轮的制动压力,而在asr的控制过程中,abs的轮速传感器反馈的信号通常经过ecu处理后发送指令,通过控制节气门开度和点火提前角来调节/0/的输出扭矩。 所以有些车辆上的abs和asr的一些部件是通用的,包括ecu和轮速传感器。 目前大部分轿车都配备了abs装置,只有部分中高级轿车和客车配备了abs/asr装置,所以下面主要介绍abs装置。 控制原理abs可分为机械式和电子式。 因为机械式abs在精度和实际效果上都不如电子abs,所以汽车上的abs大部分都是电子ABS。它利用汽车上的液压制动系统,加上轮速传感器、电子控制器和电磁调节器组成ABS,其中轮速传感器要与一个叫做“齿圈”的元件配对,组成ABS的传感机构。 轮速传感器中有一个能产生磁力线的电磁线圈,安装在靠近车轮的固定部位。齿圈安装在轮辋上。轮子的转动带动齿圈转动。齿圈切割磁力线使传感器中的电磁线圈感应出交流电,其脉冲率与车轮转速成正比,并传输到电子控制器。 电子控制器是一个微型电子计算机,它根据每个轮速传感器的电流脉冲信号测量每个车轮的移动速度、加速或减速、滑移率等数值,当这些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时,它会向电磁调节器发出指令。 电磁调节器中的柱塞将根据指令上下移动,以调节输入每个车轮制动分泵的油量,并作为一个阀。 基于前述部件的功能,abs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轮速传感器监测车轮的转速,监测信号采集到电子控制器中进行分析。一旦检测到车轮即将抱死,电子控制器就会向电磁调节器发出指令,由电磁调节器控制油压分配阀来调节各个车轮的制动缸,以“一放一放”的形式控制制动摩擦片,解除车轮抱死现象。 通过点释放形式的制动,可以大幅降低车轮转速,保持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 screen . width * 0.7){ this . resized = true;this . width = screen . width * 0.7;This.alt= '单击查看大图';This.title= '点击查看大图';} " border = 0name = mms _ img & gt对了,abs所谓的“一放一收”只是控制滑移率的一种形式。整个abs的性能还与轮胎结构、表面花纹、充气压力、车轮偏转角、行驶速度、路况等因素有关。 因此,所有装有abs或ABS/ASR装置的汽车都不要随意更换与原车不同型号的轮胎,以免造成操纵偏差。
上一篇:【检修知识】别克车修缮
下一篇:【检修知识】电控悬架
标题:【检修知识】汽车“防滑把持体系”浅释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31650.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