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
本篇文章1886字,读完约5分钟
2018中国-东盟清洁能源汽车论坛在上海举行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现在有望进一步扩大其在东盟市场的优势。一个由近60个东盟成员国组成的政府和企业代表团今天专程来到上海,希望借助中国业界的力量,为中国-东盟清洁能源汽车企业搭建一个对接交流平台,加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在汽车跨界技术和商业领域的合作。
由中国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东盟汽车产品工作组共同主办、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和国家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东盟清洁能源汽车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展开,讨论了协助东盟建立新能源汽车管理体系、技术标准和认证检测体系,搭建中国与东盟清洁能源汽车企业对接交流平台,帮助中国企业了解东盟国家的贸易政策、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以促进国际发展。
“2018中国-东盟清洁能源汽车论坛”网站
根据公开数据,在拥有6亿多人口的东盟,2017年的汽车数量超过4000万辆,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生产和销售在2017年分别达到355.8万辆和328.9万辆,超过韩国和印度,成为亚洲第三大市场。近年来,环保技术也引起了当地的高度重视,东盟国家纷纷出台激励政策,如马来西亚计划建立节能汽车中心,泰国承诺建设全球绿色汽车生产中心,以及印度尼西亚的低成本绿色汽车计划。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9.4万辆和77.7万辆,累计拥有180辆汽车,占全球市场的50%以上。
东盟标准与质量咨询委员会汽车产品工作组主席Heru
nugroho表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质量和标准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东盟也有一个快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市场和许多优秀的汽车公司。该论坛为双方交流政策、标准和技术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一次,双方都有来自法律和监管界以及技术界的专家,这有利于加强市场一体化和标准政策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际司副司长韩建平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投资和贸易总量迅速增长,技术合作发展到高水平和多领域。论坛有望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在汽车、跨技术和商业领域的合作。
商务部贸易发展局代表陈军局长在讲话中表示:“中国与东盟的交流平台、机制和渠道很多。这次活动是我们共同发起的新尝试,也是我们共同搭建的新平台。它将采取峰会论坛和商务访问相结合的形式,在清洁能源汽车产品、技术、零部件和废物处理方面进行政策交流和经验分享。我希望与会的中外朋友畅所欲言,增进了解,探索合作,加深友谊。”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清洁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
同时,为了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标准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据悉,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2年批准成立“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十多项地方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建立了一套新能源汽车地方标准体系,对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内地汽车公司不怕竞争
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Tesla)将在上海临港地区建立一个拥有R&D、制造和销售职能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并计划每年生产50万辆纯电动汽车,使其成为上海历史上最大的外资制造项目。本月6日,相关分析指出,一旦未来实现国产化生产,特斯拉将不会受到关税政策的影响,甚至可以节省15%的关税成本,在中国低价销售。
当被问及是否感受到特斯拉的竞争压力时,金国庆表示,每款车型都有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价值定位。长安作为一家传统汽车公司有其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在整体产品开发和质量保证方面。等等,“我们不怕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使人强大。”
上海汽车检验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建平说:“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与中国山水相连。这个论坛更像是一个纽带,将中国和东盟汽车制造商紧密联系在一起,分享新能源汽车的知识、经验和成就。”
上海汽车检测研究院副总经理苍、长安新能源动力研究院副院长金国庆、东盟主席·努格罗霍先生、AAF-TC5的松武特·沙纳帕伊先生(左起)和艾默君安·西希特·AAF-tc3先生(左起)
上海汽车检验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在一些前沿技术上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是不让先进技术进入并不能促进我们的发展。只有打开大门,让我们的企业面对竞争,才能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风暴中练出真正的功夫。”
上一篇:美国商务部要求车企提交敏感数据 或就进口汽车威胁国家安全寻找案例
下一篇:与蔚来、腾讯合资后,再与华为、比亚迪联手,长安究竟要干啥?
标题:共享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334.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