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体制与机制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本篇文章2940字,读完约7分钟
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广汽通用模型成为热点
2012年2月27日,由《汽车商报》主办的“中国汽车产业体制机制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安庆恒、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鲍、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傅。广汽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广汽通用董事长曾庆红、广汽通用总经理苗学忠以广汽通用的成功合作为例,共商中国汽车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革。同时,论坛还举行了《汽车商报》汽车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咨询委员会成立仪式。

变革时代的机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后,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长期发展,中国成功进入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国行列。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如何由大变强成为热点。全球汽车传媒集团首席出版人、《汽车商报》主编吴英秋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由大变强”的话题,至少谈了十年,也提出了联合重组、转变思路等多种处理方式,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在这种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出,产业并购重组的结构调整并不罕见,但效果总是微乎其微,甚至引入了许多矛盾。

在这一点上,董阳深受感动。“过去我们讨论汽车的发展,很多都是在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讨论。既然汽车的制度问题从来都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那么无论如何也不允许你设厂,汽车一直都是控制准入的。所以机构问题的讨论比较少。我认为,在已经建立汽车强国的国家,讨论制度问题是必要的。”

在范刚看来,“如何真正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是大企业此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国企数量也是少数,靠少数国企是不可能有长久生命力的。在这方面,民营企业的活力恰恰可以成为汽配网新闻的有益补充。”他说,“只有将中国千百万中小企业‘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发挥出来,发挥出创造力、积极性来,发挥出智慧和潜在的能力,才能发挥出生产力。”

“国企+私企”的合作模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然而,实现这种合作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鲍介绍,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民营企业965万家,注册资本25万亿元,平均每个企业注册资本不足300万元。与注册资本100亿元的国有企业相比,这种规模不平等已经成为合资企业的一大障碍。“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召开45个部门会议,落实总理指示,研究如何向民间资本开放。”鲍认为,“如果民营企业的能力不够,就很难实现参与体制改革的目标。”

在樊纲看来,民营企业可以参与国企重组,进口汽配网,意味着民营企业参与国企发展是普通意义上的,而不是个体意义上的,这是一个历史积累和发展的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逐渐壮大和成熟。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开始有能力全方位参与大企业,参与一些大行业的发展,并发展到一定规模。

1+1>2
与会专家认为,汽车民营企业是在国有企业的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更坚持自主发展。而国企大集团一直把自己当成“正规军”,对私企有居高临下的趋势。首先,必须释放这两种相互抵触的态度和意识。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敢于引入民营企业的力量来清理自己固化的机制。

据鲍介绍,一方面,民营企业有800多万家,真正实现股份制的企业只有2万家,只占百分之几。他表明,民营企业将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建立股份公司,甚至重组上市,从单一资本转变为社会资本,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许多专业人士正在反思,为什么经过30年的合资发展,自有品牌资本能力相对较强的大型国有汽车集团起步较慢,却最早出现在民营汽车企业。对此,有专家表示,国有汽车企业之所以难以在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是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主经营模式。

“私家车公司和国产车公司的结合是权力和能力的结合,而保证这种结合顺利进行的是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这个系统的结果应该是1+1大于2,而不是1+1=2。”鲍认为,私人汽车公司和国有汽车公司的合并应该是各自需要的结果。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补充国产车公司的能力和私车公司灵活的效率机制,而实现这种有效互补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制度,而不是靠某一个人。因此,体制和机制的整合和改革应该是汽车行业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广汽与Gio的合作作为汽车企业中第一个国企与私企战略合作的案例,被视为国企与私企合作的“破冰之旅”。吴宓用“完美匹配”来形容广汽和吉奥的合资企业。在他看来,就中国汽车行业的现象而言,无论兼并重组是否由政府主导,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广汽吉奥的合作模式成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一位SASAC经理甚至将gac gonow评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gac戈诺模型的意义
"我们怎样才能先解决私营企业的一个概念性问题?"鲍坦言:“民营企业自己想成为大老板很难,将来和别人合作成为别人的‘哥们’也很难过。因此,我呼吁民营企业认真研究广汽和Gio的联合重组经验。从这里得到一些启发。今后,我们将逐步创造条件,走共同发展的道路,走制度创新的道路。这条路走下去之后,管理、运营、技术创新都将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是大势所趋。”

作为广汽集团的总经理,曾庆红一直在思考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亲自体会到体制创新带来的企业快速发展。从1997年成立,1998年改制到2005年股份制改革,2007年广汽日野改制,2010年8月30日广汽集团a股上市,都是制度创新的典型案例。曾庆红说:“1997年广汽年产量不足1万辆,2005年24万辆。此时已经达到年产100万辆。广汽集团2010年收入1600亿元,2012年收入2000亿元。这证明我们走改革重组、创新变革、做大做强的道路是有成效的。”他明确表示,现阶段“工作重点是广汽淋病”。

对双方来说,广汽吉奥的合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于曾庆红来说,吉奥带来了灵活的系统、长三角的优势区域和互补的产品线。苗学忠意识到,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汽车单靠战斗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合资公司成立之初,很多人对广汽和吉奥如何实现国企和民企两种企业文化的融合持观望态度和怀疑态度。然而,广汽集团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成绩和突出的发展趋势足以解决这些疑问。以首款奥轩g5的推出为契机,广汽吉奥在生产通信、质量保证、成本提升、服务优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

与会者充分肯定了gac戈诺模式的重要意义。安庆恒认为:“在汽车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中,广汽集团应该作为一个案例和一种启示。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我们应该研究他们的合资企业在哪里成功,机制在哪里,国有企业的优势在哪里,民营企业的优势在哪里发挥。赵迎泽认为广汽淋病处理了两个问题。”国有企业的机制可以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作进一步灵活。自主创新的平台和机制使双方能够在技术上互补和优化。"

《汽车商报》主编吴英秋认为,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言,广汽通用将国有企业的“能力”与民营企业的“活力”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的模式可能是探索的方向。他把这个特点概括为“三个结合”,即“国有+营、体制+体制、能力+权力”。广汽集团和吉奥汽车成立的合资企业,正是对上述模式的有益探索。
标题:汽车产业体制与机制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7338.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