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凸显创新时代公司的力量
本篇文章3606字,读完约9分钟
内容简介:这样研究所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再由产业支撑科技,科技回馈产业的良性循环,在中联重科继续运营,继续凝聚壮大,释放中联重科的创新动力。依托公司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多年的知识产权强化能力建设,2011年中联重科知识产权呈现爆炸式增长,专利申请数量比2010年增长10倍,位居行业第一。

坚定不移地寻求创新
2012年7月,在山西灵石某县城一处普通棚户区改造工程现场,编辑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一辆80米长的碳纤维泵车正在垂直进行其凌云臂架,将c25混凝土泵送至19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并在首次投入使用时完成了连续运营48小时的施工举措。这辆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泵车是世界上唯一一辆使用6桥通用底盘和7臂技术并投入使用的泵车。来自长沙中联重科有限公司..

这个明星产品,用中联人的话说,就是公司“高嫁接、二次创新”的完美结晶。“碳纤维复合材料吊杆和轻质技术”是该产品最大的亮点之一,由中联重科和中联重科2008年收购的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共同开发。它有五大优点:重量轻(比传统高强度吊杆轻40%以上)、可设计性好、一体成型、耐腐蚀、节能环保。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新的技术或材料可以代替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混凝土泵车的吊杆。中联重科董事长詹春信这样描述:科技成果是统一的。中联重科与众不同的科技创新思维是持续的技术变革,同时也注重材料的变化。

这是现代企业全新的创新思维。
在中联重科过去20年的每个阶段,中联重科人都可以列出当年引以为豪的明星产品,列出每个时期哪些产品能够代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工程机械技术。
创新,驱动,发展。公司在不断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中出现了突破和世界纪录。中联重科的技术创新神话延续至今。
交叉谚语:科技产业化科技产业化
20年来,中联重科一直践行着10个字:科技产业化,科技产业化。老总裁陈润宇认为,中联重科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这一交叉座右铭。
中联重科的前身长沙工程机械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工程机械科研开发和工业技术为一体的应用型研究所。1985年,建机院成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吃皇粮”的他们被迫“断粮”,只能依靠雄厚的科研能力老本,“卖图纸”维持生计。几年过去,图纸卖得差不多了,研究院效益依然颇微,人才也开始“孔雀东南飞”。

那一年,詹春信带领7名研究人员,借了50万元成立了研究所的实体——中联公司。创业三年,机械工程学院开始走出困境,人才开始回归。老院长回忆说,经过几年的实践,中联对这句话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只有通过科技产业化,才能进入世界市场,才有机会站在世界工程机械市场的最高点。尝到“科技产业化”甜头的詹春信提出了“科技产业化”的概念。公司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研究所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再由产业支撑科技,科技回馈产业的良性循环,在中联重科继续运营,继续凝聚壮大,释放中联重科的创新动力。
成为行业创新驱动的火车头
詹春信一直强调,把研究所改造成企业并不难。但是,作为一个带有研究所基因的科技企业,我们不应该忘记它的国家使命感,立足创新,在行业中发挥主导和加速作用,加快行业的技术进步。这种深深植根于中联重科的国家使命感,成为中联重科不断科技创新的源动力。

20年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联重科在制定标准、专利和生产世界级产品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中联重科的标准化工作在企业内部、中国和世界三大领域开展,全力加强公司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中联重科有完整的标准化组织和标准化的人事制度。截至目前,拥有标准化资质的人员近160人,标准化专业人员近40人,具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修订经验的专家近70人。
在企业内部,中联重科建立和完善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公司标准化体系,先后完成各类企业标准近百项;建立了公司级标准参考平台和标准信息共享平台,供内部人员及时查阅与公司产品相关的各种标准和国外最新法律法规/指令等。

在中国,该公司是许多工程机械标准的制定者,并参与了300多项工程机械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在全球范围内,公司是iso/tc96秘书处的承担单位,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独立承担iso秘书处的单位。公司代表国家在iso和中国的集中职责中实施了移动式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的全球投票。投票表决90多个世界标准项目,提出30多个意见并采纳;公司还积极将其先进技术转化为世界标准,并先后提出了《混凝土管道连接形式和安全要求》等多项世界标准建议。

加强知识产权建设是中联人的共识。詹春信认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在于自主创新。只有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创新成果,确保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健康发展。
中联重科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造覆盖公司总部和各业务单元的知识产权专业团队,突出专利保护、申请和管理能力;迅速加强专利数量,严格保证专利质量,对每个技术领域的重点专利、重大专利和外围专利构成多层保护。
依托公司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多年的知识产权强化能力建设,2011年中联重科知识产权呈现爆炸式增长,专利申请数量比2010年增长10倍,位居行业第一。该公司还加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专利分配。2011年,全球专利申请量为230件,在中国排名前五,覆盖美国、欧洲、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联重科的专利质量给业内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据进口汽车零部件网统计,公司发明专利和发明专利授权比例一直保持在30%以上,80%以上的专利技术已经产业化。该公司还全力开发和战略性安排重要和重点规划项目的专利,如建立一个阶梯式专利保护网络,拥有8000万辆碳纤维长臂混凝土泵车的120多项专利。

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得公司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推出。2008年,在当时中国第三高楼广州环球金融中心的建设中,中联重科拥有一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泵,将超高强混凝土输送到411米的高度,创造了混凝土泵送的世界纪录。

说到这个泵,老院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国内没有一家工程机械企业做过,也没有人确定。参加工程招标的技术人员回到长沙,向詹春信汇报了此事。投标价格可能会导致公司亏损。如果搞砸了,中联重科的品牌会在高压混凝土泵送领域被砸,他们倾向于不参与这个项目。詹春信听完之后,毫不犹豫:“不赚钱就干!中联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必须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服务。如果连面对艰难挑战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该拿什么来引领行业?”

创新在继续,记录在更新。2011年,中联重科开发的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混凝土泵将手臂伸向427米的蓝色高度空,并成功地将被称为“超人”的c120超高性能混凝土运送到中国在建的第三高楼深圳京基100大厦的顶部。新的“泵王”又诞生了!表明我国企业在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比和泵送施工研究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的标准臂架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d5200-240塔式起重机,于2010年在武汉与中铁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这种塔式起重机的开发是我国工程建筑设备制造技术的重要突破,也是世界塔式起重机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从此改写了中国工程用超大吨位塔式起重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台起重机的设计来自中联重科年轻的科研设计团队。

有人问:中联为什么要生产这么大吨位的起重机?十八大女代表、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傅凌轻松回答:“中联重科的所有产品都来自市场的实际需求,是为国家安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而开发的。作为一家拥有研究基因的公司,它必须在行业中发挥主导和加速作用。”

老院长说,一个国家强大不强大,取决于它的企业强大不强大。企业强大了,才能带动加速一个行业的实力,以助国家强大。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加速力量。
创新时代的公司到底有多强大?再看看中联重科的回答
20年前,研究所日均收入不足1万元。这时候中联重科一天赚了两亿多;二十年前,研究所是一个“吃皇家食物”的机构。此时中联重科是一家跨国经营的上市公司,每年纳税50亿元。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63.23亿元,同比增长43.89%。,实现净利润80.66亿元,增长72.87%;二十年前研究院制定国家标准,此时中联重科代表中国制定行业世界标准。

20年来,中联重科经历了体制改革转型、股份制改革上市、与大型国有企业重组并购、大规模跨境并购等重大改革,成长为总资产超过700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
中联重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税收、就业和技术创新的加强和进步,实现了工程机械领域的产业集聚,促进了相关配套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加速了产业生态链中其他市场主体的繁荣。周围数百家中小配套企业集群每年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财富。

这是创新时代,一个有研究所基因的科技企业的力量。
标题:中联重科:凸显创新时代公司的力量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6700.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
